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进区域协作 拓宽发展空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12:17:00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这是6月25日,在深圳的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拍摄的双臂协作机器人系统。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区域,国家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必然路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

记者在近期调研中了解到,通过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加强市场基础制度统一、深化对内对外开放,畅通要素资源流动集聚,区域市场一体化加速推进,不断呈现新亮点,释放新潜力。

着力破除地域区隔

针对川渝高竹新区企业注册在四川,但90%的企业产品销往重庆的情况,新区探索货车牌照“同标互认”,试点允许部分企业的车辆在指定时段、路线通行重庆。

一张通行证“划开”川渝行政壁垒,让企业从“算着政策跑”变为“盯着市场跑”,揭示了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思路: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

制度规则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瞄准市场关切,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是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重点。

在沪苏浙交界处的太浦河上,全国首个跨省域的房建项目——方厅水院日前竣工。

为推动项目顺利实施,三地创新审批制度,探索一体化审批:浙江嘉善和江苏吴江赋权给上海青浦,由青浦牵头实施项目信息报送、招标及一体化方案审批,实现“一张施工证干到底”。

长三角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共享互认,市场主体登记等50余个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京津冀市场监管部门统一规范企业登记服务,推动区域内认证数据共享;川渝推进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打破地域限制,市场规则深入衔接。

商品服务市场是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域重点从优化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入手破除行政壁垒:

长三角异地异店无理由退换货承诺单位超1700家;粤港实施政务服务跨境通办,首批上线10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川渝试点跨区域人才职称评价互认,惠及两地700余万专业技术人员……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的顺畅联通是重要支撑。

在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河北段建设现场,盾构机轰鸣作响,运输车来回穿梭。作为京冀首条跨省地铁,该线通车后,燕郊至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仅需9分钟。

通过打破行政壁垒、畅通要素流动,市场一体化有效激活区域发展动能。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11年来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长三角三省一市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产总值增至8.7万亿元,5年来迈上2个万亿元台阶。

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7月2日下午,京哈高速香河出口附近,韵达华北转运中心,一辆辆厢式货车上的快递陆续被放在传输带上进行智能分拣。

2019年,韵达快递总部从北京搬迁至河北香河县,当年投入运营。韵达华北转运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勇军说,搬至香河后,公司整体揽收能力扩大一倍多,实现日最大揽收超500万单。

在融入区域大市场中,廊坊加强与北京产业链互补协作,重点承接北京物流产业。2024年底,全市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增加值达949亿元,同比增长9%,占GDP的比重升至24%。

区域市场一体化,并非是同步化、同质化发展:既要做到“融”,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也要突出“协”,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充分释放要素资源效能。

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各区域加强内部协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京津冀地区突出产业转移与承接,通过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链在津冀重组,津冀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有序承接;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等产业竞争优势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国际化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重点发展以加工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成渝城市群探索“双核驱动”跨省合作机制,以重庆、成都为核心,协同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

各有优势的区域大市场,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创新联动创造了条件,避免了重复建设和低效竞争。

京津冀,蓄电池、行李架来自河北,车灯、座椅、变速箱来自天津,玻璃升降器、空气滤清器来自北京……数以万计零部件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协同之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林山说。

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统一大市场是面向全球、充分开放的大市场。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释放市场效能。

从推进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到建设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长三角地区在高层次协同开放中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今年前5个月,地区实现进出口6.73万亿元,同比增长5.2%,较同期全国外贸增幅高2.7个百分点。

聚焦重点领域,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区域市场一体化不断向深层次挺进: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跨境信用报告标准互认、质量认证规则衔接,支持有条件的地市推广港澳简化版公证文书;川渝搭建从订购到交货的国际物流全链条服务体系,探索铁路单证物权化试点等陆上贸易规则创新;京津冀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拓展市场空间,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这是深入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说。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近期,各区域聚焦企业重点关切,在优化政策供给、搭建服务平台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广东指导认证机构开通出口转内销产品强制性产品认证绿色通道,浙江组织平台企业围绕出口转内销提供精细化服务,重庆在市内多家连锁商超设立“外贸优品专区”……

“当前,区域和区域之间开放合作仍有较大空间。深化区域间对内开放,可探索建立区域产业联盟、跨区域创新联合体等,促进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打造高效协同的市场体系。”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说。

推进市场一体化,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

把有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制度规则立起来,把不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障碍掣肘破除掉,全面推动区域市场由大变强,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据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