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将大规模进入职场,如何应对潜在风险”“见到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老百姓凭什么信任他的服务,其合法性来源是什么”“机器人也能劳务派遣吗”……近日,深圳市福田区一则“基于DeepSeek的70名AI数智员工上岗”的消息引发热议。
尽管此前多地已宣布引入大模型技术优化政务服务,但福田区通过《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系统性规范机器人参与公共事务的权责边界,开创了先河。
作为《暂行办法》起草人之一,深圳市福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罗耿彪介绍了相关情况:2022年初,尚未掀起生成式AI热潮时,福田区便在一次内部会议中提出为智能机器人“立标准”的构想。
罗耿彪坦言,前期,对机器人法律属性的认知模糊,有人提议是不是应该参照劳动法给其设置“工资”和“五险一金”?甚至还讨论过是否将其纳入编制。
经过调研,2024年5月,《暂行办法》听证会召开,首次以官方文件厘清五大核心问题。
定义上,明确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履行公共管理职责或者提供公共服务,具备一定人格特征,能半自主或全自主进行感知、决策、交互的智能机器或计算机系统”。
权责上,明确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享有类似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等“人格权”,也应履行相应义务,运用拟人化的方式对它进行管理。
责任机制上,针对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这种自主或半自主的技术特点,《暂行办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法律关系——监护人制度,要求设置监护人对机器人进行全流程管理,一旦发现机器人犯错就要及时踩刹车。
合法性上,《暂行办法》明确了“服务关系确立”的整套流程,通过法定的采购程序,将监护人、机器人、供应商的责任关系固化下来,配套“监护人”考核、退出等机制。
争议解决上,针对可能出现的伦理道德、法律行政等纠纷,《暂行办法》制定了分级分类监督管理措施,通过建立伦理委员会、专家集体评审等方式协调解决争议,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依法依规解决其他权益纠纷。
在《暂行办法》框架下,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如今在福田区已广泛应用在公文办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诸多领域,应用场景多达240个。在劳动仲裁院,成熟的仲裁员花费1天才能完成的裁决书,现在几分钟就可以生成;在街道,过去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收集梳理的“民情日报”,现在,从上传内容到生成报告一两分钟就可以搞定……
更关键的是,制度设计消除了公众对AI的信任焦虑。“一年前,数智员工对于人们来说还是难以想象的存在。那时,大家对此存在顾虑:一是多数人对数智员工的概念及运行机制缺乏了解,对其理解起来有困难;二是信息安全问题让人难以放心地接纳数智员工;三是人们对数智员工究竟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存疑。”福田AI数智员工供应商——深圳夸夸菁领科技董事长胡伟表示,大家此前担忧的情况都被纳入了《暂行办法》的管理范围。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二十一世纪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李想表示,未来,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扩越大,派生出“机器人雇员服务”等新兴产业,人机协同治理、人机协同工作将催生出一场全新质态的生产力革命。“政府机关广泛应用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必将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带动效应,加快机器人制度化、规模化进入职场的进程。”李想说。(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