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的生育政策调整,得到社会广泛关注。5月15日,在“2025年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全国托育服务宣传月”启动仪式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郭燕红在视频致辞时表示,要通过普及托育政策和科学育儿知识,扩大托育服务影响力。同时启动的“2025—2027年全国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将围绕机构管理、规范服务、医育结合等多个方面,提升托育服务的安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多项具体支持政策措施出台
在以“普惠托育 科学育儿”为主题的哈尔滨活动现场,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介绍,近年来,我国托育服务稳步发展,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据悉,“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全国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已被列入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项目。国家卫健委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导各地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王海东介绍,国家卫健委和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正在强化工作机制,已出台多项具体支持政策措施。例如,经济支持方面,国家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2023年将标准从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住房城乡建设部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国家医保局推动将适宜的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目前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
各地探索提供优质的托育服务
“近年来,多个省份将托育服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王海东表示,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完善土地、住房、金融等支持政策,努力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
在此次活动中,记者了解到一些省份的积极探索——
在黑龙江省,连续4年将生育支持和托育服务的主要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指标,将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3项重点工作纳入该省20件民生实事。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托育服务建设项目以来,该省建设公办和普惠托育机构项目67个,总投资6.33亿元。
在浙江省,选择17个县(市、区),在全国率先启动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改革试点,分别在托育服务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奖励补贴等29个类目投入4.8亿元资金,推动普惠托育月收费价格人均下降了26.5%。
提升托育服务安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相对幼儿园,托育机构收费偏高,这让一些婴幼儿家庭心存顾虑。
为了让婴幼儿家庭“放心托”“托得起”“托得好”,王海东介绍,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正逐步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投入力度。
各地积极探索建立财税支持政策,目前有1300多个县(市、区)出台了托育机构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支持措施,有力促进普惠托育收费价格下降,极大减轻了家庭入托的经济负担。
安全性,是婴幼儿家庭“不敢托”的一大顾虑。在托育机构里,孩子大都是一两岁,不太会表达意愿,也没有安全意识,需要格外小心、细致。
“通过培训,我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和常见病的处理技能。”哈尔滨新区第二幼儿园的保健医刘蕊告诉记者,她正在参加哈尔滨市家庭托育点和托育机构保育员小儿推拿培训,之前还参加过小儿急救等培训。
在各地组织的相关培训之外,王海东强调,围绕机构设置管理、登记备案、建筑设计、保育照护、营养喂养、人员培训等方面,国家卫健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系列规范性文件,指导各地加强托育机构监管,推动托育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本报记者 金振娅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