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招商引资规范发展再提速!
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这是过去一年多来,国家层面在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政策接连出台背景下的再次发声。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这个新的指引之下,基金招商的“政策套利”空间将进一步收窄;此外,加强信息透明化也会带来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的落地。
信息透明化将带来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从清理涉税招商、叫停地方各类奖补政策,到规范 “基金招商 ”行为,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在过去一年内接连出台多项政策,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如今,随着“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新指引的落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将进一步实现“进阶”,从依赖行政资源逐步转向借力市场力量。
“以往许多项目或基金的落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地方政府的谈判能力,获取超常规的税收返还、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等。这种模式催生了一批擅长‘政策套利’的投资机构,却未必有利于真正具备潜力的初创企业成长。”对于近年来地方盛行的借助创投机构实现基金招商,LP智库创始人国立波道出了其中的问题。
国立波认为,“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意味着未来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流程、承诺以及已落地项目的表现等,都可能需要向社会公开,这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在他看来,未来各地招商引资的“暗箱”操作空间将被大大压缩,优惠政策将更加透明化、标准化,过去那种依赖“拍脑袋”决策、给予个别企业“一事一议”超国民待遇的情况将会逐渐减少。
过去一年间,国家层面对地方“粗放式”招商的纠偏动作密集落地:2024年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禁止各地政府以减免税费、低价供地、财政补贴等违规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同月,《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叫停了地方的上市奖励补贴;2025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不以招商引资为目标设立政府投资基金”。“这些措施都旨在引导地方摒弃简单粗暴的招商方式,促使地方思考长远发展,提升招商质量,实现更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主任刘晓蕾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应减少依赖政府奖补 创投将迎来三大利好
放眼当下,基金招商仍然是地方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而作为地方“基金招商”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创投机构的募资、投资都将面临变革。此次“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将给创投机构在地方投资策略带来哪些变化?
国立波认为,地方强化招商引资信息披露后,创投机构将迎来三方面利好:一是尽职调查更便利。创投机构在为被投企业选择落地城市时,可以更方便地横向比较不同地区的政策优劣、营商环境和政府信誉,做出更理性的决策。二是降低“被投后”风险。信息披露可以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承诺不兑现”风险,白纸黑字的公开信息,将成为企业和投资机构权益的保障。三是发现“价值洼地”。一些过去不擅长宣传,但营商环境扎实、政策兑现能力强的“宝藏城市”,将更容易被创投发现。
面对地方招商引资环境的不断变化,国立波认为:“投资机构在投资决策和投后管理中,需要降低对地方政府短期、非标补贴的依赖,投资逻辑必须更加聚焦于项目的核心技术、商业模式、团队能力和市场前景等基本面。”
创投应强化三大能力以适应地方招商模式变革
记者留意到,随着多项政策出台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方式,以及今年国办1号文出台,规范政府投资基金发展,并提出地方政府“不得以招商引资为目标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地方政府的招商模式正不断演变。
以广东省为例,其在今年1月出台了《关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其中对招商引资下达了新的要求,提出将吸引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投资基金投资本地项目纳入招商引资工作绩效评价。由此可见,在“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的大逻辑之下,广东更强调将资本市场发展与本地的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要领域相结合。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有地方国资开始组建并购基金,围绕当地产业开展并购业务。甚至,有地方已将国企收购上市公司、并购企业列入了绩效考核。与记者交流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不得以招商引资为目标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并非否定基金招商模式,而是基金招商的“打法”有所调整,而从外地招揽企业,到聚焦本地产业的培育和投资,或将是部分城市在招商引资上的一大转变。
在地方政府LP成为创投市场主要的募资来源,以及地方招商模式的不断变革的双重迭变之下,国立波认为,创投机构应适应形势变化而具备三方面能力:
一是重新评估合作的政府LP:深入研究各地政府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执行信誉,选择那些真正理解产业、尊重市场规律、服务意识强的政府LP进行合作。
二是建立“产业地图”式投资策略: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应绘制全国性的产业集群地图,理解不同区域的核心优势,指导被投企业进行最优的资源配置。
三是强化产业赋能能力:除了资本,更要能为被投企业提供战略、市场、供应链等方面的增值服务,帮助它们在更广阔、更公平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责编:王昭丞
校对:廖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