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乡村新变化:生活好,有奔头——黔西南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00:34:00    

进入四月,兴义市顶效街道楼纳村的山野间一片葱绿。

一排排鲜花整齐排列,大棚中,扑鼻的花香让人感觉仿佛是走入了花的世界。

“很多鲜花都是比较敏感的植物,在日常管护中必须注意大棚中的光照、湿度、温度等因素,这对兰花的生长十分重要。”在位于兴义市顶效街道楼纳村的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楼纳生产基地内,负责人陈虓一边查看大棚中各类鲜花的生长情况,一边对记者介绍。

陈虓今年39岁,作为基地负责人,他对基地出产的鲜花品质十分有信心,“我们的鲜花不仅销往武汉、昆明、广州等地,还能远销到东南亚等地区。”

“以前村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务农,辛辛苦苦一年,也不过刚刚温饱。现在这里是兰花基地了,大家不仅能从土地流转中收取租金,还能解放家里的劳动力去挣外快,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作为基地的长期工,村民涂兴翠见证了这个基地带给村民们的改变,“现在年收入2万多,家里生活越来越好,以前根本不敢想”。

“这里曾是村民的庄稼地,主要种植一些玉米和水稻,土地流转后,我们得以通过集中利用的方式在这里建立了这个鲜花基地。”在楼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再安记忆里,楼纳的变化开始于一场土地生产方式变革。

“同样的一块地,使用方式不同,村民们的收益变也不同。”陈再安表示,为改变村子发展面貌,近年来,楼纳村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将零星的地块聚合成有机整体发展规模农业,“这打破了限制高效农业发展的土地界限,提升了土地生产效益,也让村民得到了实惠。”

据了解,楼纳村的土地流转采取浮动租金法。目前全村1000余户共流转3200余亩土地入股驻村企业,每年能实现最低保底分红250万余元。

“旱地烟果草、水田花菜稻。”陈再安介绍,按照土地生产特点,目前楼纳村形成了农业生产发展的两区六产布局,建立了以水稻、花卉、精品水果和有机蔬菜等产业为重点的发展体系,全村高效立体农业发展势头逐年向好。

生态优、村庄美、产业多、农民富。数据显示,楼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1年的3896元增长到2024年的17900元。

楼纳村的发展变化背后是黔西南州毫不放松巩固脱贫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不懈努力。从普安江西坡到兴义纳灰村,从特色农业产业到乡村旅游,黔西南州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打通了乡村振兴的疑难环节,为全州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黔西南州紧盯重点人群,聚焦“四项收入”,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据了解,为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黔西南州探索建立了责任包保、常态清洗、核查修改、通报问责和综合运用“五个机制”,强化部门预警、精准帮扶、数据共享和档案管理,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确保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稳步消除,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贞丰火龙果、望谟油茶等9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普安红茶、兴仁薏仁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数据显示,2024年,黔西南州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1.57万亩,全州十大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春节期间,万峰林游客突破34万人次,增速全省第一。在‘支支串飞’助力下,兴义机场春运期间客流量达19万人次,增速44%。”3月8日,在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三场集中采访中,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黄兴文表示,下一步,黔西南州将继续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弘扬‘加油’文化,挖掘和保护乡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用浓厚的乡村文化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注入精神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林 杨诗雨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宋洁 张恒

三审 陈俎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