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隆回县司门前镇:红帆引舵兴桑梓,石阳桥畔绘新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0:11:00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姚慧 邵阳报道

在隆回县司门前镇的群山环抱中,石阳桥村正以党建为笔,在产业沃土、治理肌理、民生画卷上细细描摹。这个曾经寂静的山村,如今正迸发着蓬勃生机——稻田里蛙鸣阵阵,村道上笑语盈盈,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暖意洋洋。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之路,在这里越走越宽广。

蛙鸣稻香里的产业突围

“这100多亩试验田就是我们的‘桥头堡’!”站在连片的稻蛙共生基地边,村党支部书记欧阳鹏洲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两年前,面对乡村产业发展困境,村党支部带着村“两委”和党员们多次外出学习考察,最终把目光定格在“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蛙共生模式上。

说干就干,欧阳鹏洲领着村“两委”干部开始率先把自家责任田圈起来当试验田。党员邹校钱记得,那段时间大家白天在田里挖水沟、设围网,晚上抱着技术手册啃到深夜,6名党员组成的先锋队皮肤晒得黝黑,却没人喊过一声累。当第一批黑斑蛙在水稻田里蹦跳着长大,当试验田亩产突破4000斤蛙、400斤稻的消息传开,村民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点燃了。党支部趁热打铁推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130亩流转土地很快连片成方。

如今,基地里的黑斑蛙一笼笼运往邵阳、长沙的市场,亩产4000斤黑斑蛙、400斤优质稻的“成绩单”,带来了年产值超300万元的效益。脱贫户阳建喜两夫妻算着账:“在基地打工每月每人能拿2000多,又能照顾家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20名农户在这里实现“家门口就业”,稻田里的蛙鸣,已成了最动听的致富歌。

石阳桥村稻蛙基地。

三长联动织密治理网络

“老李,这是之前的房屋台账,我们按界碑再量一次。”党员调解员王剑桥蹲在屋檐边,手里的卷尺拉得笔直。今年元旦,村民李某和阳某因房屋相邻地界吵得面红耳赤,王剑桥带着当年分地的老账本跑了三趟现场,拿着卷尺多次丈量,又从邻里情谊、往后相处等角度劝解,最终让双方达成和解,重归和睦。这样的矛盾调解,在石阳桥村今年已有10余起,全都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这得益于村里创新的“党员带头+三长联动”机制。全村划分为7片长统筹协调,20名组长分片负责,61名邻长走家串户,织成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70岁的独居老人阳炳旺最清楚这张网的温度:“邻长每周都来,水电费不用自己跑,连感冒药都是他们帮着买。”邻长主动亮身份、亮服务、亮承诺,活跃在环境整治、消防安全整治、社会治理等工作一线,累计处理问题诉求50余个,为群众提供微服务200余次。

热心邻长为老者义剪。

民生小事里的党建温度

暮色漫过司富路时,36盏用电路灯与101盏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光晕在新硬化的空坪上铺开,像撒了层碎银。这2.2公里的光亮里,藏着石阳桥村最动人的故事:23万元灯款不是财政拨款,是党员群众你五百我一千凑的;灯杆下的青砖护栏,是各家各户一块一块砌的;就连墙头上那八幅画着耕读小院、乡村振兴的墙绘,也是邹少华拎着颜料桶,在日头下一笔一笔描出来的。

当初要搞“美丽乡村”,村里像炸开了锅。有人蹲在老槐树下抽旱烟:“别是雷声大雨点小。”80岁的老支书赵云洪没多言语,先把自家屋前的柴堆清了,又拆了半旧的篱笆。党员们跟着动起来,先在杉树铺砌了半亩示范花坛,青砖缝里还留着新泥的潮气。这把火一烧起来,全村人都热了——有人捐木料,有人出手艺,连平日里少言寡语的邹少华都来请战:“墙绘让我试试,我年轻时爱涂涂画画。”

如今走在村里,新栽的60株绿化树在风里摇曳,20个组的空坪干干净净,菜园子都围着齐整的围栏。最暖的是傍晚,路灯下常有老人们坐着聊天,说“这灯亮得很,像早年生产队里的煤灯,照着人心里踏实”。他们未必说得清“党建引领”是什么,但都知道:党员先动了手,能人先出了力,自个儿的日子,就得自个儿上心建。

那些路灯的光、新砌的墙、手绘的画,说到底都是民心砌的。石阳桥村的党建温度,从不是挂在墙上的字,是党员带头拆篱笆时沾在手上的泥,是村民捐钱时存折上的数字,是邹少华画完最后一笔墙绘时,天边泛起的鱼肚白——实实在在,暖到根里。

彩绘农家小院一角。

夕阳西下时,稻蛙基地的蛙鸣与村部广场的广场舞音乐交织在一起。石阳桥村的夜晚,既有产业兴旺的活力,又有乡风文明的祥和,更有党群同心的温暖。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愈发清晰动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