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半浦古韵长,江水传书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0:33:00    

姚江畔的半浦村。徐烽摄

从宁波三江口出发,沿余姚江上行约20公里,在这里,一艘机动船每日往返两岸。

这是如今余姚江宁波段上仅存的一个客运渡口——半浦渡,连接着江北区慈城镇和海曙区高桥镇。半浦一侧江边,有一根破损的天灯石柱,见证了半浦渡数百年来的兴衰。

今年78岁的郑家永,是半浦村郑氏家族的后人,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半浦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他面朝悠悠江水,绘声绘色地说道:“这里向东有天一阁文化、梁祝文化,向西有河姆渡文化、句章文化。这些文化共同在半浦村交汇。

江水悠悠,似一首永恒的歌谣,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站在岸边,往昔舟车往来、游客如织的热闹场景似乎浮现在眼前。

视频:朱海升、王佳辉

一方渡口,承载万千乡愁

“半浦大地方,三庙六祠堂,一阁一庵一义庄,村中新学堂,古渡畔姚江。桥像砚台村似岛,深宅大院真不少……”这是半浦当地流传许多代的一首民谣,词句间藏着半浦的历史。

在郑家永的讲述中,半浦村因渡口而兴,曾经是前往余慈方向人群的集散地。“在姚江大闸建起之前,一条姚江上有十余个渡口,半浦这里能通江达海。过去,水路是交通要道,半浦据地势之利,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取得了十足发展。”

半浦渡高桥一侧,渡亭内,一通清代《义渡碑示》静静矗立着。郑家永特意喊来相熟的船夫,带记者乘船渡江,一探究竟。

《义渡碑示》。王佳辉摄

“以前,有一位老人用纸拓印下了《义渡碑示》,并带给我看。当时,这块碑上的字已经模糊,但他还是一笔一字重新辨认,并抄录下来。”这个场景打动了郑家永,让他坚定了将半浦文化讲给更多人听的决心。

据《义渡碑示》记载,清道光末年,郑氏家族中人禀呈官府,称郑氏宗族世居半浦,捐田造渡,于咸丰元年(1851年)打造了三艘渡船,雇工分撑,昼夜轮流免费接送行人;大隐、高桥等地的渡客肩挑山货来此赶集,每日接近千人。

清代当地人郑彦邦曾在《登三星阁》诗中描绘半浦:“杰阁登临晚,寒村古渡头。暗潮生极涌,落日送孤舟。水市鱼虾贱,江皋桔柚秋。暂归人如客,望远不胜愁。”

可见,半浦渡,送别过许多远涉江湖的半浦子弟,承载许多半浦人的乡愁

晚清,半浦人孙衡甫乘船到上海打拼,最终成为银行巨子。1926年,他捐款建造的半浦小学建成,从此,这里传出了童子们的琅琅书声。

半浦渡仅存的渡船。王佳辉摄

一幢书阁,飘散百年书香

《四明谈助》称半浦“有郑氏世家,藏书最富”。这背后,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康熙年间,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余姚黄竹浦的老宅失火,留给子孙的藏书损毁大半。远在半浦村的黄宗羲再传弟子郑性得知后,连夜赶往余姚黄竹浦抢救3万余册残卷,并用船将残余图书运至半浦。

为保存这些书籍,一座藏书楼于雍正元年(1723年)落成,郑性将之命名为“二老阁”,以纪念同在刘宗周门下就学的黄宗羲和郑性的祖父郑溱。据介绍,二老阁藏书曾有5万余册,包括黄宗羲的3万余卷藏书和郑氏家族的2万余卷遗书,一时比肩范氏天一阁

“彼时,只有少数主人家的好友才能进天一阁,而二老阁一直对外开放。”郑家永说,郑性还整理了黄宗羲遗稿并编成《二老阁书目》,使半浦吸引四方学者前来访求。

周家祠堂。王佳辉摄

二老阁不仅藏书,而且刻书,让浙东学术文化得以保存并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因此,半浦成为了彼时浙东学派的学术交流重地,曾迎来大量的文学家、史学家、藏书家。

令人惋惜的是,二老阁经历多次劫难,藏书逐渐散失。如今,其整体建筑已毁,仅存临街的一面墙壁、阁后的小池与一口古井。

江水悠悠,斗转星移。虽然二老阁几乎损毁,但这缕书香早已飘进渡口人家,延续至今。

半浦村。王佳辉摄

“我们想要通过电子微书房的形式重现二老阁的辉煌,让珍贵藏书用另一种方式‘回归’半浦。”半浦村党支部书记陈卡男说,“但是复制藏书的工作量很大,涉及上海、浙江等多地,敬请期待。”

一座小村,引得八方客来

2015年冬天,祖籍慈城、被称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的冯骥才先生专程探访半浦,随后创作了散文《半浦村记》,收录于其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类散文集《古村·古俗》中。

“半浦在宁波江北,依江傍海,土沃草肥,人又勤快,是个古老的鱼米之乡,至今依然恬静地躺在这块土地上。”在这位家乡学者眼里,这座古村如同一位南方的老婆婆,“慈眉善目”“仪态安然”。

半樸园。徐烽摄

长期以来,半浦村民视历史遗存为身份与来历的见证,以不急不躁、量力而行的态度,分批修缮古村落精华,避免急功近利,不仅维护了村落的环境洁净与山水之美,也让珍贵遗存与鲜活文化得以延续,赋予村庄独特的活力。

《半浦村记》的发表,引发了社会对古村落保护的广泛关注。2016年,半浦小学旧址在社会资本助力下,被改建为“半樸园”国学教育基地;2020年,半浦美术馆落成,成为宁波市首个村级美术馆……

这些实践印证了冯骥才“唤起民众文化自觉”的理念,恰恰证明:只有当村民真正理解并珍视自身文化时,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半浦村一面临江、三面围田,具有800多年历史,如今,这座小村庄又涌入了许多年轻人,“95后”陈先权就是其中之一。

视频:朱海升、王佳辉

他将村里一处堆满杂物的苗圃园打造成“浦溯”茶咖,精心改造村民送来的各种老物件,配以自己创作的字画,让游客在旧时光中享受新生活。“在我们店里,可以看见半浦的内在美。”陈先权说。

记者留意到,“浦溯”茶咖的菜单似乎有些不同寻常,上面写着如“二老阁·美式”“中书第·燕麦拿铁”等字样。

陈先权解释道:“我试图将半浦文化融入在菜单里。这样,每当游客点单时对此发出疑问,我都可以趁机向他们普及这座古村的历史。”

古渡口咖啡。王佳辉摄

古渡口旁,土生土长的“80后”慈城创业者李斌,瞅准了渡口的江景,将咖啡馆安家于此,“古渡口咖啡”成了姚江畔不可多得的一处坐拥江景的歇脚地。

“开业的那晚正好是中秋节,我打开了店里所有灯。这间小房子,真的好像古村里最亮的星星。”李斌回忆道,“村民、朋友、游客全都过来打卡,有一对老夫妇就坐在那座江堤上……”

冯骥才笔下的半浦村里,历史留下的每个细节都包含着一个美妙的故事。正如郑家永童年所见,各路名人乘着姚江水来到半浦江边的凉亭闲侃,而他就在一旁静静听着。

如今,郑家永也活成了半浦的“故事王”,如他所愿,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讲故事的人。

#宁波头条##宁波#

编辑:龚一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