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张莎 实习生 范传龙
清明节到来之际,重庆西郊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内,数百支颤抖的笔尖在信笺上划出思念的轨迹。3月31日,这场名为“一封家书”的主题祭扫活动,引上百市民跨时空对话。
“妈妈,您种的金边吊兰今春又发新芽了,您总说它像我小时候一样爱撒娇……”市民李女士刚写下开头,泪水就洇湿了信纸。不远处,白发苍苍的张奶奶正用放大镜逐字校对写给儿子的信:“阳阳,你最爱吃的枇杷膏我年年都熬,今年换了新罐子……”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掌紧攥钢笔,仿佛要把十余载未尽的叮咛都凝进墨迹。

活动现场特设的“时空邮局”前,浅绿与墨绿的信封渐次堆积。有的信封别着干枯的蒲公英,有的夹着泛黄的老照片,还有的信封上稚嫩的笔迹写着“给天堂的爸爸”。

“这种‘见字如晤’的祭扫方式,既是情感的双向奔赴,更是文明的迭代升级。”西郊福寿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绿色、文明的祭扫方式,比过去焚烧纸钱更加受到市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