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逆行展本色 危急时刻显担当
——记“济南好人”黄伟
1989年11月生的黄伟是槐荫区兴福街道社区治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面对高速侧翻事故,他不顾风雪和自身安危,毫不犹豫停车施救,成功救出被困人员后悄然离去,其英勇无畏抢救遇险群众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他“退役不褪色”的政治本色,展现了平凡人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向社会传递了无私奉献的正能量。
暴雪救援
生死时速中的暖心营救
2025年3月2日,济南突遭暴雪袭击,鹅毛大雪瞬间覆盖城市与道路,交通陷入严重困境。G2京沪高速莱芜区北段雪野湖附近,路面湿滑如镜,车辆行驶艰难。下午两点半左右,一辆汽车由南向北行驶时突然失控,剧烈摇晃后轰然侧翻,烟雾弥漫,车身严重变形,车门卡死,车窗玻璃破碎,车内传出惊恐呼喊,生死一线间。此时,槐荫区兴福街道社区治理服务中心的黄伟恰好驾车路过,目睹全程。身为退役军人,使命感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他毫不犹豫,迅速将车停靠安全位置,打开警示灯,随即冲向事故车辆。靠近后,听到一名女乘客呼救,黄伟一边大声安抚“别害怕,我马上救你们”,一边凭借军旅经验观察车辆,同时报警并寻找救援突破口。他不顾危险爬上车顶,试图从车窗进入。尽管被玻璃碎片划伤左手,鲜血直流,他仍专注清理玻璃,与车内人员交流了解伤情。当发现一名锁骨骨折女乘客无法自行脱困时,黄伟耐心鼓励,调整角度,将她稳稳拉出车厢,又在车顶小心放低,由陆续赶到的热心群众接应。救援过程中,黄伟迅速组织热心群众协作,指挥大家维持秩序,引导过往车辆安全通行,协助救援传递工具、搀扶伤者。在热心群众和后续赶到的专业救援力量配合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紧张救援,被困的6名乘客全部成功获救并转移至安全地带。
悄然离去
义举引发的社会热议
确认伤者安全转移后,黄伟默默走到一旁,简单擦拭手部伤口后便悄然离开。几天后,他的救人事迹逐渐传开,广大网友积极转发点赞,媒体广泛关注报道。面对采访,黄伟表示:“作为退役军人、党员和街道工作人员,把群众生命安危放在首位是本能。”被救者辗转联系上黄伟表达感谢,他首先关心对方伤情,然后婉拒了物质感谢。槐荫区兴福街道办事处通报表扬他的事迹,同事们深感震撼。平时谦逊低调的黄伟,危急时刻化身无畏勇士,大家纷纷称赞,他却腼腆回应“这是我该做的”。黄伟的义举用勇气和行动捍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了车辆二次事故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更产生了巨大社会价值。
为民服务
扎根基层续写奉献篇章
黄伟2007年12月应征入伍,从事通信工作长达16年。出身军人家庭的他,从小受父辈影响立志从军。初入部队,他凭借顽强毅力适应紧张训练和纪律要求,成为军事训练场上的“体能标兵”,射击训练成绩优异,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执勤个人”“驻地优秀子弟兵”等称号。2024年9月转业至槐荫区兴福街道办事处负责“两企三新”党建工作后,面对环境和工作内容的变化,黄伟没有丝毫懈怠。他迅速转变角色,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钻研政策文件,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为摸清新就业群体底数,他跑遍辖区网约车企业、物流公司、外卖站点并逐一走访交流,完善台账,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从部队到地方,黄伟角色转变,军人本色与为民情怀始终未变。他在高速救援中舍生忘死,在基层工作中认真负责,他的事迹激励着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和谐进步贡献力量,谱写新时代奉献之歌。
匠心筑水脉 赤诚写担当
——记“济南好人”李拥军
1970年3月生的李拥军是济南水务集团水厂规划立项建设项目部副经理。
1989年扛着经纬仪走进工地的少年,未曾想到36年后会成为泉城水厂建设的“活水工匠”。暴雨倾盆的深夜,他曾身先士卒,带领班组工人蹚过及膝盖深的积水守护工地;寒冬腊月的凌晨,他也曾用冻僵的双手细细绘出泉城供水“源动力”的蓝图。从大明湖路的石板路到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旷野,他磨穿了80多双胶鞋,就连安全帽上也深深烙着岁月的划痕,凭借一腔热血,让供水管道在泉城地下织成“生命网”。
三尺图纸千滴汗
以绣花功夫铸城市血脉
铁杵磨冰夜漏残,管沟深处火萤寒。2023年除夕的大桥水厂工地,53岁的李拥军裹着军大衣蹲在管沟里。前一天突降的冻雨让DN1600原水管接口出现轻微渗漏,他带着施工班组,一头扎进施工工地。“这看似普通的管道,串联着千家万户的年夜饭,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他在工地度过的第7个春节。三十余载春秋,他的蓝图里藏着济南的“水脉密码”:玉清水厂改造时,为确保城区40万居民不停水,他凭借着多年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在凌晨3点的供水管网间上演“血管嫁接手术”;凤凰路水厂建设中,从设计方案到施工现场,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1000多份工程材料文件垒起来足有一人高;旅游路水厂验收时,专家发现所有阀门启闭角度误差小于0.5度,惊叹:“这哪是工程,分明是供水行业的《清明上河图》。”
管沟淬火
洪峰里的“水脉守护者”
寒涛裂岸铁衣单,卅万焦喉系一肩。北斗量来千尺线,春澜铸在五更寒。2019年8月深夜,在旅游路水厂建设工地里,李拥军的军大衣已结成冰甲,台风“利奇马”毫不留情地破坏着工地上的一切。作为负责人的他,为保证工地施工安全,带着安全员穿梭在暴雨倾盆的工地中,用红漆在管沟壁标注“水位警戒线”,这是他连续第12天靠在工地上。“30万居民等着喝鹊山水库的水!”声音不大,却混杂着雨声,直抵人心。白天处理工作上的各项事务,夜晚在工地不停歇地值守,37天未归家的他,在工地上同工人们同吃同住,只期盼着水厂建设项目能按计划稳稳推进。2020年的通水仪式上,“泰山杯”等五块奖牌映着他晒脱皮的脸,这位老工匠脸上也露出了最真挚的笑容。
扎根一线“守水人” 匠心浇筑“生命线”
晨光熹微映泵房,铁肩担起万家甜。2024年,自大桥水厂调试的那日起,李拥军的工装便浸满调试台的露水。72小时连续蹲守设备舱,工作中一丝不苟的他,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在设备调试和工程验收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他都会详细记录并全力解决。当别人感叹“新水厂像匹野马”,他却在工作日志写下:“管网里流的不是水,是百姓的盼头。”在新水厂调试期间,针对职工们面对新建的大桥水厂“水土不服”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啃下28项定制化规程,创建“设备健康档案”,编制“四季运行口诀”,亲自教学示范,手把手带领职工们操作设备,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宝贵经验,助力职工迅速成长。让操作有章可循,这些浸着汗水的“大桥经验”,如今成为新建水厂的“教科书”,在泉城水脉建设中不断传承。三十余载守井为甜,初心在管道里奔涌。从青丝到白头,他的足迹丈量过水厂每寸土地,扳手刻下的不只是维修痕迹,更是“不让一滴水不合格”的执念。当荣誉接踵而至,他仍习惯清晨第一个在工地、厂区巡检,看朝霞染红沉淀池的波纹——这抹水务人眼里的晨光,恰似新时代产业工人最质朴的勋章,在供水生命线的每个节点,闪耀着滚烫的初心。
不做冷眼旁观者 奋不顾身救他人
——记“济南好人”俎永祥
1975年10月生的俎永祥是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个体工商户。
面对着人高马大的年轻歹徒,年近50岁的米线店老板俎永祥并没有退缩。他不顾自身安危,与持刀歹徒英勇搏斗,竭力护住60岁的老人及同在纳凉的群众。他的右臂被歹徒划伤,鲜血直流,但他依然强忍剧痛,最终成功将歹徒驱离现场。他用血肉之躯抵挡尖锐的刀锋,挺身而出护住了老弱群体的周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老济南人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优良品质。
临危不惧 挺身而出
年近五十的俎永祥,是家中的顶梁柱,靠着经营一家小米线馆维持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生计。然而,在2024年8月10日那个看似平常的夜晚,他却做出了一件不平凡的英勇之事,用行动诠释了人间的“义”与“勇”。当晚7点左右,黄台社区的烧烤摊附近热闹非凡,居民们在此纳凉聊天,享受着夏日的悠闲时光。突然,一名30岁左右、满身酒气的男子乔某手持明晃晃的尖刀闯入了这片祥和之地。人群一下子不知所措、慌乱起来,这反而助长了歹徒的嚣张气焰,他更加肆无忌惮地在人群里挥舞尖刀,情况万分危急。乔某见状更加猖狂,一边用刀尖划着危险的弧线,一边向人群步步紧逼。祥记米线店的老板俎永祥正在店内忙碌,突然听到外面传来骚动声。他快步走到门口,只见醉醺醺的歹徒乔某正挥舞着尖刀,60岁的邻居刑大爷已被逼到角落,周围还有几个吓呆的孩子。情况危急,俎永祥二话不说抄起手边的板凳就冲了出去。一米六五的他面对一米八的壮汉毫无惧色,一个箭步挡在群众前面,用板凳格挡着乔某挥舞的尖刀。
英勇搏斗 身负重伤
乔某见有人阻拦,立即将凶器对准了冲上前来的俎永祥。面对寒光闪闪的尖刀,俎永祥毫不退缩,他一边大声呼喊让群众快跑,一边拿着板凳格挡。乔某借着酒劲疯狂挥舞刀具,俎永祥的右臂被划开一道口子,鲜血瞬间染红了衣袖。但这位年近五十的汉子咬紧牙关,趁乔某挥刀间隙一个箭步上前,死死扣住其持刀的手腕。“快来人帮忙!”听到俎永祥的呼喊,几位年轻力壮的居民终于回过神来。有人抄起拖把冲上前助阵,有人拨打报警电话。见势不妙,乔某猛地挣脱钳制,仓皇逃窜。此时俎永祥的右臂已经血肉模糊,但他仍坚持着指挥群众:“别追!先照顾老人孩子!”直到确认所有人都安全后,他才瘫坐在地。经鉴定,俎永祥的伤势为轻伤二级,至今受伤的右臂仍无法用力,尽管手臂上的伤影响了他的生活和生意,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质朴心声 彰显大义
事后,当有人问起俎永祥当时害不害怕时,他坦言:“怕,也没有办法。”他深知乔某当时处于醉酒状态,一旦对老人和孩子行凶,后果不堪设想。“当时什么都来不及想,就想把刀子夺下来。”这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内心最纯粹的正义。俎永祥的妻子在事后曾埋怨过他,毕竟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他一人肩上,如今他受伤,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上初三的孩子得知父亲受伤的消息后,也忍不住哭了。但即便如此,俎永祥从未后悔过自己的行为。他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重大悲剧,保护了众多群众的生命安全。
俎永祥,这位平凡的米线店老板,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正义感。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见义勇为、什么是人间的“美”与“善”。他的事迹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的社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激励着更多的人在面对危险时勇敢地站出来,传递正义与温暖。
为烈士墓碑“描金”让英雄名字闪光
——记“济南好人”崔军
1987年4月生的崔军是济南国际机场员工。2020年9月,崔军作为主要发起人,组织成立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我为英雄描碑文”志愿服务项目,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颂扬与传承烈士们的英勇精神,激发当代社会对烈士的缅怀与感激之情,强化历史记忆,让先烈事迹世代传承。
金笔描碑
重绘英烈往昔峥嵘
正值周末,崔军早早来到烈士陵园。他走到烈士墓碑前,拿出工具,开始为褪色的字迹描金。这已是他坚持这项志愿服务的第五个年头。提起参与为烈士墓碑描金这项志愿服务的缘由,崔军回忆道,“我在济南遥墙机场工作,平时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一次活动中,我发现烈士墓碑上的字迹因岁月侵蚀而褪色,由于自己平时爱好书法,当时心里就萌发了为烈士墓碑描字的想法。”崔军查阅资料后了解到可以进行这项志愿服务,便主动联系济南的烈士陵园,得知烈士陵园也有此需求,崔军便自己准备好金漆、毛笔、刮刀等工具,来到烈士陵园为烈士墓碑进行描金工作。崔军先细心拂去墓碑上的落叶和灰尘,或是半蹲或是半跪,埋头在烈士墓碑前,手持毛笔,怀着崇高的敬意,蘸上金色颜料,一笔一划地将一座座墓碑上的字迹描画清晰。20多分钟的描金作业,完成最后一笔后,崔军缓缓站起身,双腿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而微微颤抖。“描完碑上的字还没结束,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大概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等待金漆干透,用小刻刀沿着墓碑上的笔迹进行二次清理。”崔军说每次为烈士墓碑上的文字描金时,看到短短几行文字道尽烈士一生,心里总是百感交集。这些墓碑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更是烈士们生命的见证,是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微光汇聚
千人奔赴缅怀之约
2020年9月,崔军作为主要发起人,组织成立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我为英雄描碑文”
志愿服务项目,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
方式颂扬与传承烈士们的英勇精神,激发当代社会对烈士的缅怀与感激之情。崔军介绍,“在为烈士墓碑描金前,团队会对每位志愿者进行培训,让志愿者提前了解到这项志愿服务的庄重与责任,同时将描金注意的要点和技巧进行传授,让大家饱含崇敬之心完成此项志愿服务。”曾让崔军印象深刻的志愿者之一是一位老阿姨,每次活动她都会认真地从崔军手中接过描金工具,眼神里满是虔诚。她缓慢地蹲下身子,膝盖因吃力而微微颤抖,但她全然不顾,专注地盯着墓碑上的字迹,开始一笔一划地描金。也正是在老阿姨的带动下,许多年轻的志愿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项活动的意义。项目成立五年来,崔军带领志愿团队先后对3000余块烈士墓碑重新描金。志愿者们手中的一笔一划,写下的是追思与感恩,是对烈士们英勇牺牲的致敬,更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
精神火种
烈士之光永耀征途
2024年,崔军突患眼疾,在治疗过程中因使用大量激素药物导致双腿关节出现严重不适,治疗后,崔军双腿关节仍严重不适,每每爬坡都感到费力。尽管如此,崔军并没有放弃。他说,“我可以走得慢一点儿去墓碑前,我可以描几分钟就站起来休息一下,但是我不可以就此放弃完成这项志愿服务。”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身体的强健,而在于心灵的坚韧与不屈。在崔军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到为烈士墓碑描金的志愿服务中来。崔军说:“每当我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带着敬畏之心,一笔一划地为烈士墓碑描金,我就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这不仅是对烈士的缅怀,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崔军相信,每一笔描金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当金色字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英烈精神也将在新时代的征途上薪火相传。(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郭哲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