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深圳市教文国际交换生服务发展中心为30名刚刚完成一年海外高中交换的2024—2025届学子举办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同学们以视频、PPT等形式,分享365天交换时光里的初期困境、勇敢突破和收获感念。现场,两名曾参与过交换生项目的博士学长也通过自己的故事,阐述了从国际交换生开始撬动人生轨迹改变的经历。

深圳教文国际2024—2025届交换生毕业证书颁发仪式。

吴睿哲,2016—2017届教文国际交换生,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物理治疗博士。
这场充满温情的仪式不仅是对国际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深圳作为开放窗口鼓励青年学子通过跨文化体验实现自我突破的生动窗口。
国际交换生的演变与发展
20余年来,教文国际已帮助数百名中国学生走向世界,接待来自全球的百余名外国学生来深圳交流。
深圳市教文国际交换生服务发展中心创始人李彦表示,世界是多元的。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多元文化中浸泡后,他们的思想意识会更趋成熟、对世界的评价会更趋客观、对社会的认知会更趋包容。
李彦颇为感慨地说:“同学们走出去,再回到祖国后,明显更自信自强了,更爱自己的祖国。”

国际交换生黎宝莹讲述成长经历。
一年经历何以影响一生
“这一年,我完成了人生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做饭、第一次走进陌生的住家家庭、第一次在陌生的国度上课、第一次感觉没有血缘的亲情存在……”
“这一年,我像去了一次宇宙,经历了一次时间膨胀。”
“这一年,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去丈量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多的可能……”
在毕业典礼上,同学们用鲜活故事诠释成长经历。国际交换生黎宝莹坦言,初到美国和住家父母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的差异时,常常需要“一边查词一边沟通”,但就在4个月后,忽然有一天能听懂牧师讲的全部内容。这一切离不开学校和家庭持续推动的场景化互动,让她的学习能力、生活技能突飞猛进。
“结果是跃升。”赴德国交换的夏若水,分享了自己如何跨越初期语言瓶颈,在每天晚餐后给住家狗狗讲《哈利·波特》练习德语。在德期间,她不仅完成了学业,还与德国的家人们一同到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城市旅行。大大小小的旅程,让其决策力、执行力得到了提升。当收到德妈赠送的“把世界变成家”的笔时,她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这一年,遇见更好的自己。
坦诚、勇敢、融入、自信……是自我突破的妙招,而来自外界的鼓励和照拂是成长的催化剂。国际交换生们沉浸式体验了异国生活,将跌宕起伏的经历化作青春画卷上绚丽斑斓的色彩。
他们从容地表达“回应总与选择相关,感谢勇敢的自己”,会坚定地陈述“当你勇敢地打开新闻之窗,世界总会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拥抱你。”
“在这场交换经历中,学生不再是文化旁观者,而是家庭一员、课堂主体,自我价值的重塑者。”教文项目深圳负责人宋桂香提及,在纯外语环境中生活学习,语言能力自然飞跃,外国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锤炼更让学子收获“带得走的能力”。
一场双向奔赴的关爱传递
教文国际交换生与其他留学不同的是,学生不仅要在两国工作人员的支持、引导下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还会入住当地家庭,成为家庭成员,参与社会公益项目。
也正因为此,家住深圳罗湖的陈爸爸成为教文国际的“双料参与者”。2009年他所在的家庭接待了来自德国的国际交换生,2013年他又将自己的儿子送上了赴美交流的航班。
陈爸爸认为,国际交换生项目承载三重价值——“社会家庭的爱心信任”“文化交流的桥梁”和“青年突破自我的平台”,这样的成果与教文团队二十年如一日的专业护航、爱心付出密不可分。
美国妈妈琳达在回顾自己作为“住家妈妈”的经历时表示,孩子带来了友善谦和的中国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中国美食。饺子,已经成为家里新的“传家宝”。感谢孩子让他们拥有更多欢笑和关爱。

2024—2025届国际交换生共享毕业喜悦。
回顾这场国际交换生青春蝶变的背后,是跨越国界的托举之力、关爱传递。据了解,为保障每名学子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教文国际积极与接待国机构保持无缝沟通,借助“本地支持系统”,为交换生提供全面支持。其中,当地的工作人员会定期跟踪学生学业生活等情况,召集大家开办文化工作坊,举行公益活动回馈当地,全面筑牢跨国成长的护城河。
如今,2025届交换生的行囊已满载成长,但旅程并未终结。当深圳少年带着世界的馈赠归来,他们正将文化交流的星火熔铸成照亮未来的灯塔。(文琳/文 崔文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