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并非单纯依赖数智化硬件设施的叠加,而是一场关乎城市运行逻辑与治理方式的深度重塑。
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来,智慧城市建设被首次明确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综合载体,全国已有超过500个城市开展试点与探索。然而,智慧城市建设仍面临建设热而运营冷、政府主导有余而市场活力不足、展示效果突出而市民体验欠佳等共性难题,有赖于能源、治理与服务的系统整合与协同优化。
智慧能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通过将分布式光伏、楼宇储能、充换电站以及工业蒸汽等多元能源要素统一纳入“源—网—荷—储”调度池,智慧能源能够将每一千瓦时电、每一吨热转化为可预测、可交易、可结算的数据化资产。能源体系不再只是成本中心,而逐渐演变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智慧能源发展的制度建设应同步跟进,尤需加快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容量补偿机制以及虚拟电厂的准入、计量与结算等配套规则。通过制度稳定性来换取能源体系灵活性和市场活力,方能确保智慧能源在智慧城市中的可持续运行与高效迭代。
智慧治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路径。智慧城市不仅是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智慧治理正从“网格吹哨”的基层探索迈向“城市操作系统”的系统集成。通过将城管、应急、交通、水务等部门的感知体系与业务系统汇聚至统一中枢,城市得以实现全域感知、全程可视、全时响应,形成动态闭环的治理格局。例如,深圳将低空经济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探索“统一规划、统筹运营”的“一网统飞”模式,平台基于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的城市数字孪生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一个安全、可靠的低空数据网络体系。
智慧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的。智慧服务的本质在于让居民更便捷地享受公共与社会服务。城市智慧服务的升级,不仅是将传统的“精简办事”优化为“服务送上门”,更是通过政务数据、社会数据与个人数据的场景化融合,形成免申即享、无感支付以及精准触达等新型服务模式。如湖南长沙开发的“我的长沙”应用通过建立医保、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实时数据共享,形成了“出生一件事”和“身后一件事”的全流程联办服务,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办事流畅体验。在后台层面,数据按数据元件进行计价,每一次跨部门共享都能够被核算和增值,不仅破解了“一数多源”的顽疾,也为探索“数据财政”积累了实践经验,进而推动数据要素转化为公共服务与财政支撑的双重效益。
智慧城市并不是一场“技术秀”,而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全面升级。智慧城市建设不仅需要硬件的提升,还需要体制机制的优化。政府应尽快明确数据的归属权、价值评估、资产入表和流通交易等规则,让数据真正成为能够定价、可以交易的资产。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需将能源流、治理流、服务流同步数字化、资产化和市场化,从可计价、可复制、可持续的微观应用场景做起,逐步汇聚成智慧城市的“大生态”。如此,城市数据要素蕴含的潜在价值才能被充分释放,转化为群众和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算得清”的红利。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王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