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海都全媒体记者 唐明亮 见习记者 王凯诺 文/图
本想在银行存定期理财,没想到最后变成了保险。最近,福州69岁的肖依伯拨打海都热线968880反映,2019年,他在民生银行福州台江支行办理了25万元的6年期定期存款(以下简称“定存”),业务员告知年利率为5%,在今年7月31日到期时,却发现利息少了1万多元,折算下来实际年利率仅4.3%。
对此,中国民生银行福州分行相关负责人回应,肖依伯买的是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收益仅是预期,预期收益不达很常见。但该说法遭肖依伯否认。当记者提出查看“双录”资料时,遭到银行拒绝。
老人:民生银行业务员告知“保单即定存”
“这笔钱是我和女儿在民生银行的第四次‘定存’。”肖依伯告诉记者,2016年7月,他第一次前往民生银行福州台江支行办理定期存款业务。当时由一名黄姓业务员接待,在他明确表明要办理定存时,黄姓业务员拿出一张保单,并声称,“保单即定存”,是固定收益。业务员还把年化率和最终收益金额手写在保单上。

肖依伯说,第四次“定存”于2019年7月办理,当时黄姓业务员建议把25万元“定存”分成12万元、13万元2笔,6年期,年化率为5%。但他没想到的是,到期后利息一下子少了1万多元,相当于年利率实际仅4.3%。此后,他多次找银行讨说法,但被告知黄姓业务员已离职,且他实际是买了保险产品,不是固定收益。“没办法,我只能联系原来的黄姓业务员,但知道是我打来的,电话直接关机了。”肖依伯说。
银行:预期收益不达很常见
中国民生银行福州分行财司部相关负责人杨女士对记者表示,肖依伯从黄姓业务员手上购买的都是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所有产品附有纸质保单。
针对肖依伯认为收益差额较大的情况,杨女士称,“目前金融市场发生变化,(肖依伯)取得这个收益还是很好的,而且预期收益本身不是保证收益,预期不达是很常见的现象。”
对杨女士的解释,肖依伯并不认可。他向记者出示了其此前办理的单据。记者看到,单据上有“保险单”字样,保险项目产品分别所属百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但每份保险单上有用铅笔或圆珠笔手写的年化率、到期收益金额等信息。
肖依伯说,单据上的具体金额数字是业务员给他算的,现场告知是“到期收益”。
银行称老人通过手机买保险,老人否认
记者了解到,中国银监会于2017年8月23日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并于同年10月正式施行。
该规定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营业场所销售自有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时,需实施专区“双录”管理——即设立销售专区(或销售专柜),并在专区内装配电子系统,对每笔产品销售过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
当事业务员推销的是保险产品还是定存?银行能否提供当时的录音录像以及回访录音等资料来证实相关情况?对此,杨女士表示,需向领导汇报后再给记者回复。当天下午,杨女士回复记者称,肖依伯是通过手机购买的保险产品,所以没有现场的录音录像,只能提供回访录音,还约记者第二天到现场一同聆听。不过,这一说法被肖依伯否定。肖依伯称,四次办理“定存”都是在民生银行福州台江支行办理。
第二天,肖依伯告知记者,在记者介入后,事情已经协商解决。当记者向杨女士提出想要查看肖依伯在该行购买金融产品的录音录像时,杨女士声称,不合适,且其也即将出差。
业内:收益手写在保单上,属诱导性销售,不合规
针对此事,记者也咨询了业内人士。从事银行保险业多年的林女士告诉记者,在保单协议未明确说明收益率的情况下,若将收益手写在保单上,这本身就属诱导性销售,根本不合规,也是行业禁忌,通常遇到此类情况,客户可直接去金融监管部门投诉。
为何银行愿意推荐或代销保险产品?林女士告诉记者,银行与保险公司有合作,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能够获得较为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
而在业内,此类现象也存在部分问题,比如保险产品通常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但业务员为了达到销售目的,会把最高预期收益当成承诺收益,还有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可能没有明确告知客户产品是保险,未强调犹豫期、退保损失等关键信息,导致客户误把保险当成存款。
为此,林女士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在准备去做定存或购买保险产品时,首先要核实销售人员身份,是银行员工还是保险代理人,要求出示资质证明,别被冒牌货骗了。同时,签单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如现金价值表、退保费用、保障范围等重点内容。此外,要利用好犹豫期,收到保单10~20天内可以无损失退保。对收益承诺要求书面记录或录音,以方便后续维权。
目前,记者也将该情况反映给了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福建监管局。
编辑:周德庆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