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国民牛奶”到“爸妈专属”:伊利正在被谁抛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3 09:46:00    

文|外参财观

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版图上,伊利长期占据着“龙头”位置,但其光环之下,暗流涌动,2024年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1157.80亿元,稳居亚洲乳业第一,剔除商誉减值后净利润115.39亿元,同比增长12.2%看似蓬勃的数据背后,却是行业增速放缓、成本攀升、竞争白热化的残酷现实。

数据显示,伊利市场份额虽仍以28.5%位居第一,但与蒙牛(25.3%)的差距逐渐缩小,而区域乳企如光明(7.1%)、新希望(4.8%)通过差异化策略蚕食市场,新兴品牌如简爱、乐纯等则以高端化、功能化产品冲击传统格局。这片红海中,伊利看似稳固的江山,实则危机四伏。

更令人侧目的是,消费者的觉醒让危机进一步加剧。《2024中国乳制品消费白皮书》显示,73%的受访者将“零添加”“有机溯源”作为选购首要标准,而伊利核心产品安慕希、金典的配料表中,“食品添加剂≥3种”的标签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焦点。当Z世代用“成分党”的显微镜审视产品时,伊利引以为傲的渠道优势与营销攻势,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挑战。

伊利的全产业链之困

乳制品行业,掌控奶源意味着掌控命脉。伊利凭借“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一度构筑起行业壁垒,但2024年,这一模式却深陷成本泥潭。全球原奶价格飙升、环保政策高压、国际奶源争夺白热化,多重压力下,伊利的全产业链布局非但未能成为优势,反而暴露了重资产模式的致命短板,高成本、低灵活性、抗风险能力脆弱。

2024年,全球乳业陷入“原奶荒”。受气候异常、地缘冲突影响,国际原奶价格同比暴涨12%,国内牧场饲料成本因玉米、大豆价格波动攀升18%,直接推高国内原奶收购价。伊利财报显示,其原奶采购成本占营收比重从2023年的35%激增至2024年的41%,毛利率同比下滑2.3个百分点至32.1%,创十年新低。

相比之下,蒙牛通过参股现代牧业、圣牧高科等上游企业,以股权绑定锁定低价奶源,将原奶成本占比控制在37%,毛利率维持在33.5%。伊利引以为傲的自有牧场,在成本控制上反而成了“负资产”。

而在“双碳”目标下,环保政策成为悬在牧场头上的利剑。伊利旗下规模化牧场需投入巨资升级环保设施,碳排放监测系统年运维费用逾800万元。重资产模式本为保障奶源安全,却因政策高压沦为资金“黑洞”。更严峻的是,2024年内蒙古、河北等地遭遇极端干旱,伊利自有牧场产奶量骤降15%,直接损失超7亿元。反观蒙牛,其轻资产模式通过第三方牧场合作转移风险,既规避了环保投入的刚性支出,又能在奶源紧张时灵活调配资源。伊利的全产业链,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显得笨重而脆弱。

暗流涌动的行业围剿

当伊利在常温奶的护城河内固守城池时,城外的战火已烧至每一个战略要地。蒙牛的资本镰刀、光明的技术铁骑、君乐宝的草根大军,正从不同维度撕开伊利帝国的防线。这场乳业版的“楚汉之争”,没有温情脉脉的谦让,只有刀刀见血的生死搏杀。

第一,蒙牛挥舞资本大旗,上演“钞能力”围剿

2024年蒙牛完成对妙可蓝多82%股权的收购后,蒙牛奶酪业务营收暴增278%,儿童零食市场瞬间被蒙牛系产品占领,从奶酪棒到高钙饼干,超市货架上每三个儿童零食包装就有一个印着蒙牛的Logo。更狠辣的杀招藏在奶粉战场:控股雅士利后,蒙牛婴配粉毛利率飙升至62.3%,直接刺向伊利的利润腹地。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蒙牛旗下创投平台已悄然参股17家乳业上下游企业,从益生菌菌株研发到乳清蛋白提取技术,每一个布局都在构建“乳业帝国2.0”。

第二,光明乳业掀起冷链革命,技术利刃直插咽喉

挤奶机器人精准记录每头奶牛的产奶数据,AGV运输车在零下2℃的车间无声穿梭,AI品控系统能在0.3秒内识别百万分之一的微生物超标,这套耗资23亿元的智能系统,让光明72小时鲜奶的产能提升40%,人力成本骤降65%。更可怕的是其扩张速度:2024年全国12个核心城市群复制该模式后,光明低温鲜奶市占率三年翻倍至28.4%。反观伊利,首个智能化鲜奶工厂2024年才破土动工,关键杀菌设备依赖日本进口,交货周期排到2026年。

第三,外资巨头的回马枪与新势力的跨界绞杀

战局远未止步于传统对手。达能悄然重启中国婴配粉产线,雅培携HMO配方奶粉卷土重来,外资巨头的反攻让伊利的高端化战略雪上加霜。更凶险的威胁来自行业之外:农夫山泉推出含乳铁蛋白的功能饮料,元气森林杀入低温酸奶赛道,甚至连美团都开始试点社区鲜奶直供。这些跨界玩家带着互联网思维和资本热钱,正在乳业战场投下一颗颗“深水炸弹”。

前路何在?伊利的破局之路

在乳业红海中,规模曾是伊利碾压对手的利器,如今却成了拖慢转身的镣铐。面对增速放缓、利润萎缩、新势力崛起的三重绞杀,伊利的突围之路布满悖论,既要捍卫市场份额,又需打破同质化困局;既要依赖传统渠道,又不得不向新消费势力低头;既要坚守全产业链的“安全壁垒”,又不得不直面重资产模式的效率之殇。

所谓“高端化”,不过是存量市场的内卷游戏。当全行业都在标榜有机、A2蛋白、零添加时,伊利的高端产品线早已淹没在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中。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率节节败退,所谓的升级不过是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却未能创造真正的价值壁垒。更危险的是,当“高端”沦为营销话术,消费者开始用清醒的目光审视配料表与性价比,伊利的品牌溢价正在加速蒸发。

“健康化”的蓝图则更像一场迟到的追赶。功能性乳品、代餐市场的战局早已白热化,后来者想要分一杯羹,需要的不只是技术储备,更是对消费需求的敏锐洞察。然而,当伊利还在实验室里调试配方时,市场已被细分赛道的小巨头瓜分殆尽。更讽刺的是,其引以为傲的供应链与渠道网络,在大健康领域的跨界竞争中反而成了拖累,乳制品的基因难以支撑品类扩张的野心,消费者的认知惯性更是如同一道无形的高墙。

最致命的或许是战略定力的缺失。面对增长压力,伊利一边高喊“长期主义”,一边在财报季用短期手段粉饰业绩;一边宣称要“颠覆创新”,一边在研发投入上锱铢必较。这种撕裂感让转型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台前是PPT上炫目的未来图景,幕后却是KPI驱动下的保守与短视。当市场耐心逐渐耗尽,投资者开始用脚投票,这场关乎生死的转型已容不得半分摇摆。

当消费者举起“成分党”的放大镜,当中小乳企在夹缝中寻找“小而美”的生存之道,当国际巨头用创新和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构建壁垒,伊利若仍沉迷于“垄断-压价-扩张”的旧剧本,终将被时代抛弃。牛奶的本质是营养与信任,而非资本的游戏。伊利需要的不是更大的牧场,而是一场从灵魂到供应链的彻底革命。

乳业的未来,不在财报的数字里,而在每一杯让消费者安心喝下的牛奶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