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甘肃】
□ 王志高
据《工人日报》报道,暑期,兼职市场频现“骑手招聘”骗局,不法分子以“低门槛”“高薪资”为诱饵,诱骗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落入租车、贷款等连环套。这一现象表面看是诈骗案件,深层却暴露出青年就业生态中的结构性矛盾——当正规就业渠道不足、劳动权益保障缺位时,“灰色地带”便会趁虚而入。
兼职乱象背后是就业服务的“供需错配”。每年暑期,大量学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但适合短期灵活就业的正规岗位有限。外卖行业因门槛低、结算快成为首选,却也因缺乏标准化招聘流程沦为诈骗温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在校生规模超4430万,仅美团、饿了么两家平台暑期新增骑手中学生占比就达37%。如此庞大的需求面前,仅靠平台“事后警示”显然不够,亟需建立前置性保障机制。例如,人社部门可联合高校搭建官方兼职信息平台,对用工企业实行资质审核;平台企业应承担主体责任,将合作劳务公司纳入信用管理体系,封禁有欺诈记录的招聘方。
劳动权益的“盲区”正在滋养违法土壤。现行《劳动合同法》对短期兼职的规范较为模糊,许多学生甚至不清楚租车合同中的“服务费”“违约金”条款是否合法。北京某高校调研显示,68%的暑期工遭遇权益侵害时选择沉默,主因是“维权成本高”“怕影响未来就业”。这提示我们:法治建设需跟上新就业形态步伐。可考虑将“超时罚款”“不合理任务量”等套路纳入劳动监察范围;简化学生维权程序,设立暑期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正如专家所言,治理兼职乱象需要公安、市监、网信等多部门联动,对诈骗高发区域开展“靶向整治”。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会认知的偏差。舆论常将“大学生送外卖”简单归结为“吃苦教育”,却忽视其背后迫切的生计需求。浙江某职校调查发现,53%的学生兼职是为赚取下学年学费。当社会默认年轻人必须“自谋出路”,不法分子便有了可乘之机。破解之道在于构建更包容的支持体系:高校可设立弹性学分制度,允许经济困难学生分段完成学业;企业可开发“技能+实习”型兼职岗位,让短期工作产生长期价值。
治理兼职陷阱不能止于“抓骗子”,更要重塑健康的青年就业生态。这既需要筑牢法治防线,也呼唤全社会对年轻劳动者给予更多制度性关怀。毕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恰恰体现在它如何保护那些最缺乏经验的奋斗者。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