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10首最励志唐诗 ,每首名句频出 ,点燃你的斗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6 08:19:32    

TOP 1

《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写景,但这是象征性的写景。它象征的是李白一入长安,满怀壮志,却备受坎坷,没有找到出路。具体而言,“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以横渡大河、攀登高山来象征对宏大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则是以严酷的自然条件来象征在政治上遭受的阻碍和排斥。两句既交待了“心茫然”的原因,又起到点醒题面的作用。以下一转,连用两个典故,一是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钓鱼,一是伊尹在辅佐成汤之前曾梦见自己乘舟从红日之旁驶过。显然又是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时来运转,一骋雄才。这四句中诗情又经历了一次大的起落。

以下诗情再一次由浪峰跌至深谷,而且是一连串儿几个短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仿佛走到一个歧路的路口上,不知道该怎么走,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这与前文“拔剑击柱心茫然”相呼应,表现了理想破灭,陷入迷惘。而最后两句却又振起音情,冲决出迷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全诗在音情上大起大落,充分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尽管几度陷入悲愤,但结尾却奏出了最强音。所以虽然写的是《行路难》,却自有豪气英风在。诗中拉杂使事,长短其句,也是太白惯用伎俩。

这首诗是李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特别是句尾,他以一种充满智慧的话语,结束了这首诗,使得这整首,瞬间充满了哲理,令人拍案叫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亦是古往今来的千古名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挂云帆,勇往直前,勇敢追梦。

李白说:遇到挫折,遭受困难,受到冲击,请不要抛弃,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抵达抱负的彼岸。

TOP 2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代}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赏析:

此诗用直陈其事的赋体,又兼采比兴,夹叙夹议,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在豪放跌宕的笔调中,洋溢着诗人积极奔放的生活热情和慷慨激越的进取精神,诗人求用心切、受宠忘形的神态跃然纸上。全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实现抱负的极其喜悦的心情和豪迈自得的心境。

天宝元年,公元 742年,42岁的李白收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认为,自己的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兴奋地写下了这首诗。

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有人说,这是李白最狂的一句诗。在此之前,也有人质疑李白,可当他接到唐玄宗的诏书时,心里那么高兴,似乎在向大家展示说:看,我说过,我能做到的。

所以当困难来临时,不要懊恼,不要沮丧,更不要只看在一时。

把眼光放远,把人生视野加大,永远乐观、奋斗,永远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TOP 3

《浪淘沙九首·其八》

{唐代}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屡遭贬谪,坎坷备历,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地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

而今,独自在外务工的我们,望着当空皓月,也会忍不住思绪万千。又是一年元宵节,又是一年春归时。彷佛别人都宏图大展,自己却碌碌无为。想要做出改变,结果年年都是那个平凡的自己。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八首。

诗意为: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在被贬谪后,刘禹锡依然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刘禹锡在偏远的地区苦苦等待,他能主动借助自然之力调节内心的矛盾,思想为之开阔,情绪变得乐观,诗歌也转向豪放。脸上的泥土不能阻止眼中的光芒,生活的艰辛不能阻止内心的渴望!


TOP 4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代}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欣赏: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有的事迟一点,慢一点都没有关系。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花谢花开,离合悲欢,都是经历;
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皆是风景。

东汉马援:“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TOP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刘禹锡已经结束了前后近23年的贬谪生涯,他和白居易在扬州偶遇,这也是他们人生第一次相见。

为此,白居易为刘禹锡接风洗尘,席间作了一首诗,为刘禹锡抱不平。

刘禹锡向来豁达,因此有“诗豪”之誉,所以就回赠了白居易这首诗。

人是要学会乐观的,苦也一天,乐也一天,为何不过得开开心心,那些你以为过不去的坎,慢慢都会变得风轻云淡。

正如刘禹锡所言,枯木总有逢春的一天,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沉淀。

TOP 6

《小松》

{唐代}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遭到的是同样悲惨的命运。

感悟:杜荀鹤的这首诗,更像是他自身的写照。

他出身寒微,年少时便因才华横溢小有名气,就像是这生长在草丛中的松树苗,渐渐地长高,散发着自己的气质。

待过过些时间,这棵松树将高耸入云,到那时人们会惊叹于它的与众不同。

然而诗人自己,却始终无人赏识,最终落得个多次落第,一生潦倒,泯然于众人间的结局。

这叫他怎能不为之忧伤!


TOP 7

《题弟侄书堂》

{唐代} 杜荀鹤 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赏析:

作者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清新秀逸。这首诗是杜荀鹤为侄子的书堂所题的诗,目的是勉励侄儿为了终身的事业,要珍惜光阴,勤奋学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这是作者发问其弟侄,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在战乱纷纷之时,仍要像社会安定之时一样奋发学习?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说的是家乡虽然还处在战争(干戈)状况,但弟侄却仍不忘学习儒家思想。对比之中既表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由写人到写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象出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堕寸功”这是作者对后辈的的告诫: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面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不能有一分一秒的蹉跎和懈怠。这两句被后人广泛引用,成为千古名句。

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感悟:

杜荀鹤的这首诗,是作为长辈对于晚辈弟侄的劝诫与期待。

常言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长者,诗人自然是知道少年时光是多么的宝贵与短暂,因此他苦口婆心地劝导晚辈:

少年时期的努力,会为你终身的事业打下深厚的基础,因此莫要辜负了这大好的光阴。不要到了白发苍苍之时,才后悔自己年轻时没有努力。

就像是《童年》这首歌里面所唱的,年少的时候总是期待着下课,期待着放学,虽然知道生命的时间是有限的,可总以为后来的岁月也会像小时候那般漫长,有大把光阴可以浪费,殊不知越长大,越会发现时间竟是如此之快,一瞬间青丝变白发!


TOP 8

《题乌江亭》

{唐代}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
本诗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胜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成既成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杜牧咏史诗,多以重写历史的见识与气势,予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考,此诗即其中杰出代表。


TOP 9


《上堂开示颂》

{唐代} 黄檗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檗禅师,唐代有名的高僧,法名希运,因居黄檗山而称黄檗禅师。黄檗禅师在大乘佛教的基础上开创了临济宗,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力最强的宗派。其生平所作的诗大多都是佛门传法的偈子,因而流传面不广,唯有这首《上堂开示颂》传至世间人人皆知。

这是一首唐代佛教禅诗,诗的作者黄檗希运,身长七尺,相貌庄严,聪慧利根,乃一代禅宗巨匠!

禅诗在讲经说法,给徒弟们上课。证道是艰辛的,九九八十一难。

但是人生苦短,要勇敢点抓紧时间啊!

“尘劳”在佛教是烦恼的意思,能污染众生的本心,使人身心疲劳。

“迥脱”意为摆脱,从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的痛苦摆脱出来。

从大烦恼里解脱是一件人生大事!对自己的内心,仿佛要用绳子紧紧拉着心的猿、意的马,不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恐会干什么坏事!

最后两句,基本上一看就懂。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宋代的范大成形容:“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

梅花是群芳中超群绝伦的花,无论聪明人,笨人都同意。

因为梅花经历寒冬才彻底绽开,散花着清幽的花香!

逆境而生,也没谁了!

黄櫱禅师在经堂上跟徒弟们,开示修行要精进,不畏困难艰苦,最后用梅花作为譬喻。

后两句诗非常有名,不但响彻佛门,还走入了百姓寻常家,成为使人豁然开朗的励志诗句!


TOP 10

《登鹳雀楼》

{唐代}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诗人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便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相关文章